近日的12年國教話題,炒熱整個台灣
尤其是家有剛升上國中生的家長,更為關注
暑假聆聽了一場講座,講者是林文虎先生,從他的演說中,我理解了12年國教背後的美意
上班途中,我習慣聽教育廣播電台,最近幾個星期也總圍繞在這個話題的報導上
要我們這些從小接觸聯考的過來人,一下子接受"免試升學"的觀念,總還是有些衝擊
就像我還是常聽到"聯考還是最公平的"這些話
但是,仔細了解其中的美意,無非是要打破明星學校的迷思,減輕學生升學的壓力
然而,說來簡單,做起來又談何容易
暑假拜讀了陳之華"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"這本書,更加了解芬蘭的教育立意
本書幫助我們打破東方迷思,拓展國際視野,並且要突破跨文化的衝擊,挺推薦這一本書的
其中,幾個令我深有所感的部分,整理起來與大家分享
1.美感教育
我國的教育自古重視認知方面的培養,美感教育近來越來越受重視,提升孩子的美感力也漸漸受到重視,不過當美感與認知活動發生衝突,許多家長最後的選擇還是認知部分,其實不論是認知或美感,對孩子而言,都是相對重要的
音樂.藝術.閱讀.運動等,應該是如同飲水呼吸一般自然,也是孩子終身賴以怡然自得的養分(陳之華,2009)
曾經聽聞一個真實故事,一個台中女中的學生,喜歡唱歌,當她唱歌時,爸爸總會說"唱什麼歌,還不趕快去讀書"
漸漸的,這個女孩不再唱歌了,也不再微笑了,
他的父親卻開心不起來,他說"我寧願那個會唱歌 會微笑的女兒"
美,應該是一種心境,一種唾手可得的生命體認,我們希望孩子都能培養出自己的興趣,在生命的轉彎處才能讓孩子自己找到出口
2.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
排名和評比會造成社會上不必要的恐慌,並扭曲學校的辦學理念(陳之華,2009)
不僅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,讓每個孩子對學習都充滿興趣,就連對老師也不會做評比,因為芬蘭人相信每個老師都是優秀專業的,老師是個專業成長社群,不是競爭的團體,對於學校也不會評比,因為所有的學校都是優質的,學校有自己的特色和辦學理念,全國人沒有明星學校的迷思
這樣的觀念,也許台灣人又不能接受了(其實有些美國人也不能接受,因為大家都習慣評比.名校)
不過,打破明星學校的迷思,家長不用為了孩子辛苦遷學區,打破明星老師的光環,家長對老師會更加信任,家長和老師是教育的夥伴,一銅陪伴孩子成長與學習的,因此家長更能注意到的是孩子的學習進步與表現
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,孩子之間是一種學習的合作團隊,大家會互相幫助學習,而不是擔憂別人超越自己,當看到別人很好會給予欣賞與讚美,才有開闊的胸襟和氣度
3.再考一次
有一次作者女兒班上的考試老師發現大家都考得不太好,因此再重新學習與檢討之後,讓孩子重新考了一次
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台灣,也許考得好的家長與學生就會跳腳"不公平"
無可諱言,有時,人總習慣(或喜歡)踩著別人的屍體前進,如此一來才能感覺自己高高在上
不過,這樣的情況卻沒有發生在芬蘭
每個孩子都開心老師給了自己多一次的機會,考得好的學生開心班上的同學和自己一樣得到了好成績
因為大家是一起學習的group,彼此不是競爭的關係
看看這本書,打破一下自己原本的思維,我覺得是挺不錯的經驗和學習
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
見賢思齊,見不賢而內自省
比較教育,為的就是學習他人的經驗,取其值得學習之處,讓自己更好,不是嗎??
不去分化孩子,不把孩子貼標籤,不做無謂的比較
整個教育改革的關鍵,還是在於整個社會文化思想的轉變啊!!
如果,減輕孩子的升學壓力,增進孩子閱讀的興趣,讓孩子有更多學習的空間
相信對孩子而言是可以學習到更多的,畢竟學海無涯,知識無窮無盡,
能夠了解自我並自我學習,才是真正教了孩子釣魚的方法啊!!
留言列表